最新发布


  • 念死本身就是修行增上缘。当我们想到生命危脆,朝不保夕,对世间的贪著就会减少,可以更快进入修行状态。在不明心性之前,我们会对生死感到迷茫,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,才更要努力修行。 [原文]

  • 佛法能引导我们认识自己,造就健康的心态和人格。当这样的智慧得到传播,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好。我们要看到佛法的普世价值,用好互联网等平台,在自我成长的同时造福社会。只有让更多的人点亮心灯,世界才有光明和希望。 [原文]

  • 对在家居士来说,把工作和家庭处理好,是一门必修课。进一步,还要通过承担义工行来服务大众,造福社会。这些都需要智慧和慈悲。随着修学的深入,我想对这种关系的处理,应该不是问题。 [原文]

  • 2016年8月4日,贵阳。2015届马云乡村教师集训营。清凉的法雨,浸润着每位听众的心。 [原文]

  • 10月16日上午,济群法师做客“2015年首届公共智慧和社会发展阳光论坛”,开讲“佛教怎么看世界”。2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,场内场外的听众们就教界现状和个人修学等问题踊跃提问,法师坦率、智慧、幽默的解答,纠正了很多人对佛教的误解。 [原文]

  • 2009年8月,济群法师应邀至天童寺佛学夏令营举办讲座,并为学员们答疑解惑。关于修学 [原文]

  • 2006年7月,济群法师应邀来到“佛教在线”,为部分北京信众答疑解难,并对皈依后如何依法修持作了简要开示。 [原文]

  • 2006年7月,济群法师应邀参加“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”,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佛子作修学开示,并与营员们进行了分组交流。本文根据问答部分的现场录音整理。 [原文]

  • 2006年7月,济群法师应邀参加支提山华严寺“心灵之旅夏令营”,为营员们作主题开示、答疑解惑及禅修指导。 [原文]

  • 2005年夏,济群法师应邀参加“五台山清凉之旅夏令营”活动。除专题讲座外,主办方专门安排半天时间,请法师为营员答疑解惑。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。 [原文]

  • 2004年5月1-4日,济群法师在苏州定慧寺为信众开讲《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》。每天讲座结束,又现场为信众解答听讲及日常修学的各种问题。 [原文]

  • 2002年11月,济群法师应邀为南大历史系几十位博士及硕士作了题为《佛教与中国传统》的讲座,并在讲座结束后与在场师生交流、答疑。 [原文]

  • 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民俗中,4月1日被视为愚人节,大家在这一天经常互开玩笑或互相捉弄,近年来不少中国老百姓也受到这种风俗的影响。以一位佛教法师的眼光看来,这个节日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呢? [原文]

  • 执著就是苦因。真正能够伤害你的,正是这个执著,而不是其他人,其他事,那些不过是助缘而已。 [原文]

  • 了解佛法五大核心要素,即皈依、发心、戒律、正见、止观,就不会在众说纷纭中不知所措了。 [原文]

  • 平静接纳现有的一切,客观审视想要的一切,然后用智慧和慈悲去处理。 [原文]

  • “盂兰”是倒悬的意思,指深陷痛苦的状态,“盂兰盆”就是解救倒悬,使之脱离痛苦。在这一天,通过供僧、诵经等善行,可以超度以往的祖先,同时也让现世父母平安幸福。 [原文]

  • 佛教所说的感恩,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人或事。佛教认为,一切众生是相互依赖的,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家庭、社会、大众、自然,所以要心怀感恩地面对一切。 [原文]

  • 寺院具有教育的职能,是僧伽接受教育的学校。出家人从五湖四海和社会各个行业走到这里,是为了学习解脱烦恼的智慧,实践出离轮回的目标,造就佛菩萨那样的悲智品质。作为寺院,有责任为僧伽提供完整的修学引导。所以,每个寺院应有各自尊崇的宗派或擅长的修学法门,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这一职责,否则是没有资格“挂牌”的。 [原文]

  • 出家之前,我们早已形成以凡夫心为基础的人格。这种人格是由长期以来的世俗观念、世俗行为和世俗威仪造就而成,同时,我们又在时时强化这种业已形成的行为模式,包括做什么、不做什么,似乎都有相对固定的习惯。所以说,我们首先是一个俗人。不要以为一出家就能脱胎换骨,就能发生质的改变。成长为一个合格僧伽,必须经过戒定慧的全面熏修, [原文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