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夏,北大耕读社社长随朱清时教授到苏州西园寺参访,受到济群法师的热情接待。席间,双方就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、儒释道文化的关系、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等问题展开交流。 [原文]
佛像、法物如果没有法的内涵,那也只是艺术品、商品,不可称为法物、法器,更谈不上是住持三宝。所以,正确引导法物流通,依“清净、如法、神圣、庄严”的原则营造法物,对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具有重大意义。 [原文]
佛事用品的制作者,应该将这项工作当成一种修行。如果我们以虔诚心,本着修行的心态制作佛事用品,其作品就能具备法物应有的内涵,并在制作过程中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。 [原文]
佛教认为人类遵循道德的意义,首先是基于自身的需要。也就是说,生而为人,必须遵循人类的行为标准。唯有符合这一标准的人,才能真正地称之为人。佛教中的惭、愧二法,目的就在于使我们保有人类的德行。 [原文]
药师如来的本愿力,体现了药师如来对建构理想社会的方针。因此,本文想通过对药师如来本愿的探讨,谈谈理想社会的建设。 [原文]
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标准,产品的制造需要有标准,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标准,那就是做人的标准。正因为缺乏做人的标准,最后,所有的标准就会被任意篡改,成为一个解释权在于“我”的说法。 [原文]
如果不是本着爱心和慈悲心,哪怕从事同样的公益事业,并在客观上对受助人有所帮助,但对转变自身心行是没有任何作用的。这就必须明确:慈善的本质是什么?它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?如果对这两点认识不清,慈善就可能变成伪善,公益就可能变成利益。即使事情本身的性质没变,也可能因为处理不当,使参与者的心行受到伤害。 [原文]
大乘佛教的《入菩萨行论》,为我们提供了一套“自他相换”的修法,其理论基础,就是认识到我执的过患和利他的利益。具备这一认知,进而将对自我的重视转向一切众生,把对众生的漠视转向对待自己。换言之,是将自我和众生在心中的地位进行对换。这种修习可以帮助我们舍弃自我的重要感,建立利他之心,是达成共情的善巧方法。 [原文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