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发布


  • 本文主要从佛教的角度,通过建立道德准则、引导精神追求、使人心态超然、培养慈悲大爱、解决生死归宿、找回自己六个方面,讲述了信仰的作用。 [原文]

  • 本文从七个方面解读了涅槃的美。这是代表佛菩萨所成就的功德之美,人格之美,是世出世间最为圆满、究竟的美,也是佛菩萨成功的标志。如果我们了解到,学佛正是帮助我们成就这样一种美好的生命,我想,它将成为每个人的心之所向。 [原文]

  • 在这殊胜的日子,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认识观音菩萨,听闻观音法门,是对菩萨最好的纪念。 [原文]

  • 在世界几大文明中,关注重点各有不同。西方文明关注的是自然和社会问题;中华文明关注的是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;而印度文明关注的核心,则是“轮回与解脱”。 [原文]

  • 2006年7月26日晚,济群法师来到“佛教在线”,为部分北京信众作了皈依修学的开示,并答疑解难。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。 [原文]

  • 1995年,济群法师应无锡佛协邀请,在开原寺为无锡居士宣讲《瑜伽菩萨戒》,并于法会圆满后为信徒授三皈五戒,本文根据法师在法会上的开示记录而成。 [原文]

  • 皈依,是对三宝最真切的信赖,是对佛、法、僧全身心的归投,这就需要在学佛过程中时时修习。唯有不断强化,才能真正对三宝生起强烈的归属感,如此,方不至于在学佛路上迷失方向。 [原文]

  • 菩提心总持一切。菩萨道的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,最后成就还是菩提心,因为无上的佛果便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。 [原文]

  • 1. 凡夫心的形成;2. 良好心行的培养;凡夫的发心基础是错误的,所以最终训练出来的就是凡夫心,是贪心、嗔恨心;而不是觉悟的心,不是慈心、悲心。 [原文]

  • 1. 基于某种贪著而发心; 2. 发心过程中误入凡夫心;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发心的误区,才有可能准确地发起菩提心,进而掌握佛法修行的要领。 [原文]

  • 正确的发心主要有两种,即出离心、菩提心。菩提心既是修行中的一个着力点,也是最终所要成就的结果。如果不发菩提心的话,我们的修行就无法找到扎实的立足点。 [原文]

  • 1. 菩提心的殊胜;2. 菩提心是入大乘门;若初发心菩萨以无限之心行利生事业,便能于念念中成就无限功德,圆成佛道资粮。 [原文]

  • 1. 愿菩提心;2. 行菩提心;行菩提心的修习,是建立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。依愿菩提心而有菩萨行,并通过六度四摄行的修习使菩提心得到增长。 [原文]

  • 1. 七因果次第;2. 自他相换法;3. 十种因缘;唯有发起菩提心,生命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,才能从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。不仅使自己获得解脱,同时使一切众生获得解脱。 [原文]

  • 特征:1. 觉悟;2. 无我利他;3. 无限;4. 平等;5. 无相、无所得;菩提心的实践过程,正是不断调整心行的过程。 [原文]

  • 诸佛菩萨都有各自的愿力和行门,或是从大悲入手,或是从智慧入手,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修行道路。 [原文]

  • 成佛是悲和智的成就,具体而言,正是菩提心和空性见的成就。若是从这两方面入手,成就一批真正的修行人,汉传佛教的面貌必有全新改观。 [原文]

  • 当我们有机会行利他行的时候,应视为众生成就我们菩提心的因缘,本着感恩心去做。而在做事时,随时调整心行,念念不忘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做。 [原文]

  • 希望大家本着正确的闻法心态学习菩提心教法。这样才能纳法于心,进而依法调整心行,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善。 [原文]

  • 1.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;2. 大乘人的标帜;3. 成佛的不共因;没有菩提心作为种子,就不能算作大乘行者。没有空性慧作为解脱共因,也不能结出无上菩提的殊胜果实。 [原文]